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部新闻 >> 正文

【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系列之一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通专互融”的文学课程体系

——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2022年度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9-20 [来源]: [浏览次数]:

【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系列之一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通专互融”的文学课程体系

——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2022年度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9月16日上午,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在A12-111会议室召开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通专互融’的课程体系”为中心议题的教学研讨会。公共课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周捷峰教授作了发言,公共课部主任助理毛凤凡副教授作了总结,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分别发言,会议由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主任鲁红霞副教授主持。

近年来,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文件精神,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与《新文科建设宣言》(2020)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等文件要求,遵照湖北美术学院“十三五”“十四五”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结合高素质美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依此开展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材编写、教学质量检查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本次研讨会以上述文件精神与文件要求为依据,进行文学教研室的阶段性教学改革总结与反思,探索新时代我校文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思路、举措。

公共课部主任周捷峰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文学教研室此次教学专题研讨会的筹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文学教研室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既而围绕我校文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一是文学教研室要重点学习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等教学改革文件,在吃透并落实国家政策精神的过程中,探索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新的发展空间;二是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回到我校人才培养原点思考问题,力求跳出文学,反思文学课程教学;三是充分调研国内兄弟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同类通识课程,建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文学通识课程体系,在“五文”(文明、文化、人文、文学与文字)上下功夫,构建大文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模板;四是抓住改革契机,围绕国家教育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深化文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五是集思广益、分工协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学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六是强化教研科研,老师们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完成个人学术成果的转化。周主任特别指出:作为教师,应吃透国家文件精神,立足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同时,能够跳出文学教研室看“文学”,实现教学相长、教研一体。他坚信,只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文学课程建设肯定会一年一个新面貌,学生们也会越来越多地受益。

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在A12-111会议室召开2022年度教学研讨会

随后,文学教研室成员张华林、鲁红霞、江俊伟、耿余、赵舒、丁茂远依次发言,分享了各自在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思考,并就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文学教研室张华林老师发言

张华林老师的发言,主要围绕“公共课部文学教研室今后教学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与写作》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基本思路”两个重点话题展开。张老师指出:湖北美术学院的文学课程先后经历三次“大动作”的教学改革:从“作品选讲”到“大学语文”课、再到“文学欣赏”课。改革的目的始终是围绕素质教育、课程思政这一主题而展开,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审美水准和政治素质。他认为:“现有的文学课以‘赏析’为立足点,强调文学对于学生心灵、情感、人生成长进行美好塑造。这是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教学目标,是在结合艺术院校教学实际、在适应美术、设计类学生文化素质需要的基础上成形的”,因此文学课程的改革也应遵从“以现有文学课程为主体、循序渐进的改革”。

文学教研室主任鲁红霞老师发言

文学教研室主任鲁红霞老师在题为《关于文学教研室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我校文学课程的百年变革与文学教研室数十载发展历程,并站在我校文学课程改革总体方向的高度,就“课程思政”建设如何深入、文学通识课程与汉语教学的关系、文学课与专业课的跨学科“通专”互融、文学课的教学评价改革、文学课的教材编写与课程群建设等五个问题作了阐发,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创见。在谈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问题时,鲁红霞老师提出了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发布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团队任务的构想,并建议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将各学习团队完成的演讲、朗诵、绘画、戏剧、评论等作品以集体展示方式呈现,形成“一种可视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在从“文学通识课程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角度思考我校文学课程改革的宏观导向与微观策略时,她以文学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从客观题到论述题再到论文写作、创意写作的演变为例,重点阐发了这一改革既是建立在充分汲取国内知名高校,包括国美、央美、川美等艺术类院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是基于对“汉语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的充分认识与尊重,毕竟“语言和概念只作为记忆来留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写作实践中进行运用,才能真正得到深化”。与此同时,鲁红霞老师还针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研科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希望。

文学教研室江俊伟老师发言

文学教研室江俊伟老师针对本次教学研讨会中心议题,主要从“注重因地制宜,推进课程思政”“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科学评价”“守正孕育创新,革新教学方式”“专注教学职责,倍感科研压力”“强调校本特色,优化教材选择”等五个角度阐述了对文学课程改革问题的个人思考。她指出:“以文史哲知识传递为前提,以中文读写能力训练为取径,引导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学类尤其是古代文学类课程理当承载的育人功能。她认为:“文学通识类教育的终级目的,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文学常识、引导学生阅读多少文学篇章,而是切实提升学生的中文读写能力,增强其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亲近感与领悟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形塑。”此外,她还结合我校2019-2021级文学课程期末考核及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探索实例,谈了自己对《新文科建设宣言》中重点强调的“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解,提出在教学改革中“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

文学教研室耿余老师发言

文学教研室耿余老师的发言,则结合自身课堂教学、教研体会,着重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阐发了自己对文学课程改革的见解。耿老师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与写作》是一门注重文学通识教育与思政引导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作品的思政元素并予以归纳凝练的通识课程,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性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她认为:积极展开古代文学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必须深入研究教育资源,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主体特征,积极探索揣摩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主体性,激发他们的道德价值判断的文化自信,学生的道德、精神、人格意识才能切实得以提升,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完成。

文学教研室赵舒老师发言

文学教研室赵舒老师以《文学课程教学的“三融合”思考》为题,以自身的“融合性”教学探索实践与体会为例,从“融会贯通——课程体系的学科新融合”“形质协同——教学设计的思政性和专业性隐融合”“协调促进——课程评价与课程思政评价的渐融合”三个角度切入,介绍了自己对文学课程教学“融合性”特点的认识。在发言中,赵老师以将“文学地理学”引入“中国山水诗人谢灵运”专题为例,提出“艺术类院校的文学课程非常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融合,但面对新的艺术人才培养需求,文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更为大胆创新一些,除了一如既往强调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人文学科内部其他学科融合之外,也可以将科技、自然等学科内容引进课程中”。她还以在讲授“唐诗声韵”课程时引入东西方对比分析、强调中国的“和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强调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做到层层递进,循循善诱,立足艺术学生的知识背景,做到审美的触动和思想的促发,真正激发出学生的中华文明认同和文化自信”。

文学教研室丁茂远老师发言

文学教研室丁茂远老师主要围绕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改革、教学方式、教材编写选用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在谈到“如何以美院同学更易接受的方式传达思政观念”问题时,丁老师认为:“一是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与体验”, “提前让他们思考毕业、求职、工作与深造等问题,将思政因素通过如何塑造‘三观’等问题,借助具体作品的讲解传达给他们”;“二是基于立德树人的跨学科、跨文化的课堂引导”,以实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在谈到“如何重新认识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新文科’关系,以便改变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问题时,丁老师引用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观点,强调艺术类院校开设文学课与哲学课的必要性,是“因为这是关系艺术境界与高度的根本修养。若仅限于‘欣赏’,那么公共课的教学本真价值与定位,似乎被压抑了。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某个作品的把玩,而是源自整体生命高度的提升”。

最后,公共课部主任助理毛凤凡副教授做会议总结发言。毛助理指出:此次文学教研室教学研讨会的准备工作非常扎实,每位老师都结合自身课堂教学改革体验谈出了独特的感受与思考。她期待:文学教研室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认真思考周捷峰主任的发言内涵,加强相互交流与研讨,切实推动我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为培养“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视觉艺术人才”贡献力量。在全体参会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教学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为文学教研室各位老师的教研交流搭建了平台,既激发了关于文学课程建设的更多新思考,也为我校文学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探索研究文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湖美方案”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撰稿:鲁红霞 江俊伟 丁茂远 摄影:赵舒 编辑:赵锋 校审:唐琳 审核:周捷峰 毛凤凡)